《轻松学会独立思考》笔记01

SWOT分析法与温水煮青蛙实验的真伪

Posted by 代码笔记哥 on July 18, 2019

本文是读张志、黄鑫、胡晓所著的《轻松学会独立思考》的第01篇笔记。

SWOT分析法与结构化应对法

有些人脑子里是有在思考,但怎么都思考不出个结果来,总是首鼠两端,这是怎么回事呢?

作者在书中举例,大四的毕业生,面临考研和工作这两种选择。而在做这两种选择之一的过程中,大四是参加实习还是全心复习考研就成为了一个决策上的坎。总是在“空转性”思考的人,虽然知道参加实习还是全心复习各有对其自身的优劣,但缺少了对这些优劣的分析。如此,这些优劣就像一个一个散点一样分布在他的脑中。其实啊,只需要通过SWOT分析法,全称 “优(Strength)劣(Weakness)机(Opportunities)威(Threats)” 分析法,对其散点进行归类分析,就会明了许多。

假定大四学生小蒋,经分析后,明白就“大四是否实习”的问题,SWOT列表如下:

我的优势(Strength) 我的劣势(Weakness)
1. 有能力完成大学4年学业 1. 缺乏实习工作需要的职场能力
2. 性格外向愿意接触社会 2. 没有实习工作经验
我的机会(Opportunities) 我的威胁(Threats)
1. 大四有大量空余时间 1. 找到的实习可能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匹配
2. 有大量企业愿意提供实习机会给大四生 2. 实习可能占用大量时间,导致另一手准备考研计划变得不大可能

有了这个框架,小蒋应该就容易做决策了。但假如他选择去实习,却又担心实习中会遇到的劣势与威胁,怎么办?

那么就要做结构化应对法,如下表

我的问题 我的对策
缺乏实习工作需要的职场能力 快速充电,利用得到APP或者关注“代码笔记哥”公众号了解面试题型
没有找实习工作的经验 注册领英,参加学校组织的企业宣讲会
找到的实习可能与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匹配 正好可以借助实习简历分析自己的能力特长,之后尽量寻找与自己专长匹配的公司实习

所以,思维中的散点通过SWOT法进行归纳,再通过结构化应对法针对性的处理自己发现的劣势与威胁,就会很大程度上避免首鼠两端的现象了。

作者思考模式成长的4阶段

在书中,作者根据自身经历归纳认为,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思考模式的成长过程经历了如下4个阶段:

  1. 轻信思维(依赖)
  2. 盲从思维(从众)
  3. 愤青思维(逆反)
  4. 理性思维(成熟)

作者说道一个人小时候肯定是没有批判性思维的,因为只能依赖父母家人,就听家人的话。进入学校,有了同龄人的圈子,随从同龄人的现象就普遍了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,作者就是选择随大流,比如大家都去考研,我也考;很多同学都在考研后选择了相对稳定的工作,我也选……

作者个人走上社会后,发现了一些颠覆他原先认知的现象。比如:当初很多成绩不好的,甚至涉黑的老乡比作者收入还高,也因更有钱而在社会上被高看;工作中,就是有人懂得跟领导关系好,因而比自己更受待见,诸如此类。这个阶段的作者觉得别人的成功基本都是靠关系靠拼爹,自己老实且怀才不遇所以吃亏;再加上读了些书,懂得了民主自由大道理,于是乎沉迷网络,喜欢跟别人抬杠,把别人驳得哑口无言的时候就自觉乐在其中。但是,作者后来不认为这就是批判性思维,而是起个名字叫愤青思维。作者认为:一个人参与辩论,如果不是为了获得真相或者接近真理,只是为了赢,那么他无论辩论多少次,也不会成为理性的批判性思考者的。

思维的再次升级在于作者从一名普通员工升级到了部门领导。昔日的作者认为领导都是压榨他们这些普通员工的,知道自己当了领导,才发现领导要平衡全局,考虑很多细节,根本不是想怎样跋扈就可以怎样的。虽然作者以前知道有个词叫做换位思考,但直到自己真做了一个领导,才发现换位思考并不容易,以前的自己并没有做到换位思考。

其中作者举例,他个人是工作狂,喜欢加班,但有的同事认为家庭比工作更重要。如果他在做领导的时候,一味强求所有员工加班,势必有的员工会有负面情绪,造成整个团队的反效果。作者选择了结构化地思考,对团队中的同事们对加班的看法进行了调研,对不同看法的员工进行坦诚沟通,通过逻辑分析,平衡了公司利益与部分员工的需求。

温水煮青蛙实验:是真是假?还是另有答案?

笔记哥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听过温水煮青蛙实验,大抵是说把青蛙放到冷水逐渐加温煮的话,它就会因为在水中太适应了,直至发现无法忍受的高温时,也心有余力不足无法跳出,所以就被煮死了。笔记哥从小学直到长大的很长一段时间都相信这个。

几年前,如同文中作者所述,笔记哥也在朋友圈看到过《一位女教师做完“温水煮青蛙”实验之后》的推文,文中的实验结论是说,青蛙在水温升到60摄氏度左右就会跳走,说明青蛙并不会真的蠢到被煮死。于是,笔记哥就和,不说全部至少是相当一部分看过该推文的人一样,认为自己小时候被包裹着大道理的“温水煮青蛙”实验给骗了。青蛙没有那么笨的,可以做实验的事情至少要实验下,可以调查的事情至少要调查下,不要人云亦云。

本书的作者之所以是作者,在于他们比笔记哥要强,没有停留在上面的青蛙不笨的结论就结束了,而是继续搜索调研。

那么,问题来了,温水煮青蛙实验:到底是真是假呢?看了作者在书中的描述,我可以用一句常用的美式英语回答读者您:It is complicated. For one thing… For another… (答案不能用是真是假简单划分,一方面……另一方面……)。

不卖关子了。简明表述的答案可以是:温水煮青蛙,青蛙最终是否会死,取决于水的初始温度和加热的速率。 书中作者提到历史上已经存在的两个著名的温水煮青蛙实验,一个是1869年德国科学家格尔茨做的,另一个是1872年亨兹曼做的。简言之,格尔茨的实验中,青蛙会试图跳出来;这是因为他的实验是从17.5摄氏度的水加热到56摄氏度,用时10分钟左右,速率为 +3.8摄氏度/分钟 。而亨兹曼的实验,青蛙没有跳出来,是因为他的实验是从21摄氏度的水加热到37.5摄氏度,用时90分钟,速率为不到 +0.2摄氏度/分钟 。青蛙的最高耐受临界温度为36-37摄氏度左右,如果已经加热到37.5摄氏度,青蛙即便没有死,也丧失了一跃而起的能力(可能就有点类似于人不能在桑拿室呆的时间太长,太长的话会晕倒休克那样)。这种丧失了应激反应的青蛙,自然就被煮死了。但请注意,这个速率为不到 +0.2摄氏度/分钟 的“煮”,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的“煮”,不完全一样,也许在 +0.2摄氏度/分钟 的情况下,汉字动词“煨”可能会表达的更接近一点。

所以,我之所以不用是真是假简单的去回答温水煮青蛙实验的问题,而是说It is complicated,是因为:(1)这是一个量化的问题,数值的作用十分关键;(2)“煮”这个汉字动词在平常生活中的情况跟能煮死青蛙的实验情况,不完全一样。

也因此,笔记哥自己发现,自己小时候简单相信温水煮青蛙实验,再到后来看了那篇微信推文后的简单否定温水煮青蛙实验,都是,怎么说呢,缺乏审慎思考的。从一种极端跳到另一种极端,做五十步笑百步的判断,正说明了理性思考,需要长期不断的学习。

互动练习

  1. 你最近遇到了什么需要决策的事情?试着用SWOT分析法与结构化应对法分析一下吧。
  2. 书中作者本人是 20岁前:轻信时代;25岁前:盲从时代;28岁前:愤青时代;理性思维:不断学习中。你自己的轻信、盲从、愤青、理性阶段是怎样的呢?
  3. 爱迪生有句名言:天才是1%的灵感加上99%的汗水。请通过百度或谷歌🔍一下,爱迪生说的完整的话是什么?

更多读书笔记

更多读书笔记,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:代码笔记哥